稻蟹種養具備一田兩用,增質增效優點。既能實現以蟹促稻、減少化肥農藥使用量、提升稻米品質,又能實現稻蟹雙豐收效果。
1991年,盤錦光合蟹業有限公司董事長李曉東以4畝稻田為試驗田,開創了稻田養蟹模式,當年即獲水稻與河蟹的雙豐收。光合科技研發中心經過12年的時間,歷經6代的連續群體選育,在2011年,具有光合自主知識產權的河蟹新品種“光合1號”正式誕生,成為我國第一個適合北方地區養殖的國審河蟹新品種。如今,“稻田養蟹”模式已經在中國北方地區開花散葉,大獲成功。
近年來,我國新疆、陜西、山東等地區河蟹養殖規模逐步增大,對生態蟹苗的需求量呈逐年遞增趨勢,2022年,新疆地區采購光合蟹業公司生態蟹苗540公斤,陜西地區采購生態蟹苗達2300公斤,突破歷史最高水平。
為進一步加深合作,7月26日,光合科普惠農服務中心總經理馬民一行赴新疆、陜西開展為期兩周的考察交流活動,通過實地考察、現場交流、座談會等形式,進行客戶回訪和調研,推動稻蟹綜合種養發展,助力鄉村振興。
7月28至29日,科普調研小組考察了新疆阿克蘇地區,先后抵達了達阿克蘇溫宿縣盛恩祥水產養殖公司、阿克蘇阿拉爾市的黃兆華河蟹養殖基地,分別同盛總和黃總進行稻蟹種養溝通,并解答相關技術關鍵點。馬民總經理提出的改造稻田的建議得到了一致認同,并就明年的合作形式展開討論。
7月30至8月5日,科普惠農調研小組考察了新疆阿勒特地區,在當地水產技術推廣站和農業農村局的組織下,于北屯和福海兩地對該區域河蟹養殖戶進行河蟹養殖座談和授課,重點推薦扣蟹苗種本地化培育模式的優點和可行性分析,得到養殖戶的一致認可。
8月6日至7日,科普惠農調研小組赴陜西榆林進行考察,在橫山區水產站的組織下,考察了當地水庫成蟹養殖、池塘精養河蟹、稻田成蟹養殖以及稻田扣蟹苗種養殖,并參加了橫山區稻漁綜合種養技術培訓會,會后到稻田地現場交流河蟹養殖經驗,并針對養殖戶提出的問題進行了詳細的解答以及對河蟹養殖產業的市場方向和銷路、銷售方式給出建議,得到養殖戶的一致認可。
陜西榆林地區從最初的70公斤蟹苗發展到如今的2300公斤,與地政府水產站出臺的惠民政策是分不開的,近年來,當地政府非常重視河蟹稻田養殖推廣,出臺相關扶持政策,進一步推動了當地河蟹事業發展;光合蟹業在苗種供應及質量管控上采取的有力措施得到客戶的高度認可和信賴,也是光合“愛家、守信、創新、向善”核心理念“外化于行”的集中體現。
作為河蟹產業的龍頭,光合蟹業一直以“產生態精品 福萬戶千家”為使命,憑借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形成核心競爭力,持續深耕“光合1號”育種技術,擴大生產規模,引入代培模式,不斷提高光合良種在全國蟹苗市場的占有率。光合蟹業開創的“公司+農戶+基地+服務站”的經營模式,通過訂單農業帶動農民達10000多戶,“稻田養蟹”養殖面積達1000萬畝,為農民增收500多億元。
在推動河蟹產業發展的過程中,光合蟹業恪守自然生態系統承載能力,按照產業化規律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促進生態資源在實現其經濟價值的同時,也能更好體現其生態價值和社會價值,積極促進生態資源的保值增值和生態經濟的良性發展。